明朝为了选拔人才也每年设立科举考试,目的就是为了选拔出比较优秀的人才为国家效力,现在推行的各省考试就是来源于古代,主要是考虑到古代南北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学生学习的成绩有所偏差,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明朝的南北卷。
这里解释一下当时的考试流程,首先是在考生按照自己所在的区域,相当于现在的省,参加考试,被录取的称为进士,然后再一起统一参加殿试考试,被皇帝亲自选出三甲和席吉士,这个制度在明朝使用的时间比较长,几乎两百年的时间一直在使用。
为什么要推行南北卷呢,这里根据历史书籍的记载,大概在明朝洪武年时期,有一年的科举考试中,被录取的几乎全是北方的人士,因此怀疑是故意作弊导致的,主考官被杀掉,后人流放,而到了1397年的时候,在二月份录取的人群中,又几乎全部是南方人,被朱元璋发现了,怀疑是蒙蔽圣听,因此将相关的官员全部处理,并在此命令到六月份的时候重新考试。
后来在朱元璋亲自主持下,被录取的几乎是北方学子,才平息了这次的风波,因此后来为了避免这种事情的再次发生,就设立2月份的考试为南榜,6月份的考试为北榜,这样的话南北方的学子都能参加考试,还比较公平。
其实这还是反映了当时环境下的教学制度问题,所以到了后来开始按照省进行划分,然后进行调整,规范了许多,一直到许多年之后也一直在使用这种制度。
今天历史资料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太子朱厚照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太子是国家储君、皇帝的接班人,皇帝对他的要求与期盼自然很高,而同时,由于皇位的诱惑太大,太子也势必成为其他皇子算...
朱厚照 2020-11-23 15:56:49于谦和岳飞历史上都被定义成是杰出的爱国将领,各自孝忠自己的朝廷,为国家和百姓尽心尽责,那么如果非要找出两个人之所以名气不一样的原因,我想大概就是以下几点:一,因为岳飞结局相比于谦要惨...
于谦 2020-11-18 12:01:12导读:明朝于谦京师保卫战中拯救大明于水火,为何最后被杀?于谦之死说明了什么?是明英宗的泄愤吗?一起跟随小编来了解下,当年发生的点点滴滴。英宗朱祁镇,被软禁在南宫已经七年之久,七年太上皇生...
于谦 2020-11-18 11:47:36导读:明朝大忠臣于谦是个怎样的人?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正是于谦的真实写照趁着晚凉,在屋里闷了一天的孩子们纷纷跑出来玩耍。一户人家门外,一个穿着红衣服的男孩子正骑着匹马玩得...
于谦 2020-11-18 11:38:54导读:“老鼠亡明”明末鼠疫的起因是什么?明朝末年的鼠疫到底多厉害?史学界普遍认为,明朝末年那场席卷华北地区的鼠疫,是压倒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尤其是上海交通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曹树基与李宇...
2020-11-17 11:59:10导读:明朝皇太子服饰图文,皇太子冕服,成人礼冠礼介绍皇太子服饰明代儿童有剃发习俗,皇室子女也不例外,刘若愚《酌中志》里提到,宫中设有“篦头房”,有近侍十余员,专门负责为皇子女请发、留发、...
2020-07-08 16:01:04明朝内阁首辅谢晋的一生介绍,谢晋最终怎么死的?永乐十三年(1415年)正月十五,朱棣与群臣在午门观赏灯会,此后颁布旨意蠲赦修省,都指挥佥事纪纲大概是觉得解缙获释的机会到了,便将他的名字也报...
2020-07-08 16:01:04明朝从开国皇帝朱元璋起,到末代皇帝崇祯止,一直都非常重视人才的选拔,因此科举考试(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高考)从未间断过。在明朝进行“高考”的近三百年的时间里,留下了许多轶事。现辑录如...
2020-07-08 16:01:04导读:明朝末年地图分享,明朝末年战火不断明军惨败,明末疆域丢失了多少?明朝末年战火纷纷,天灾人祸,曾经叱咤风云的大明王朝即将退出历史舞台。明朝末年都有哪些内忧外患?明朝末年土地丢失严重...
2020-07-08 16:01:04导读:朱高煦造反没被杀,却脑子抽筋给皇上来了个扫堂腿,连累10个儿子全被杀。以前读了当年明月的历史,总感觉那里面的历史人物棱角分明,似乎很好分辨,或许这不是,当年明月先生有意为之,只是想让...
2020-07-08 16:01:04高琼是北宋时期大将,生的威武勇猛,所以少年时代就离家从军,现在北周军队当兵,后过渡到大宋,在宋朝历龙直指挥使、保大军节度使、检校太尉、忠武军节度使。琼祖籍燕地,父亲高乾追赠为尚书令、冀国公,高家在五代的时候迁居到后来的居住地亳州蒙城。高琼曾
◆1937年地图势力划分高清地图,1931年“九一八事变”形式地图编年 ◆明朝皇太子服饰图文,皇太子冕服,成人礼冠礼介绍 ◆1940年华北地图,抗日根据地地图,全国势力划分图 ◆戚夫人人彘复原图,来看被做成人彘的戚夫人到底有多惨 ◆明朝内阁首辅谢晋的一生介绍,谢晋最终怎么死的? ◆柴荣是什么朝代的,为什么能当上皇帝,怎么死的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分别指的是谁 教你顺口溜快速记忆法 ◆大秦帝国之裂变和大秦赋,《大秦帝国之天下》为什么改名成了《大秦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