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迁都?孝文帝迁都有什么目的?北魏孝文帝,接下来历史资料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一位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五岁即位太和十四年亲政三十三岁驾崩,在他短暂的生命中为北魏以及古代中国的发展,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是一位锐意改革、积极进取的皇帝,他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中央集权改革,使北魏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得到大力发展。
尤其是发生在公元493-494年的北魏迁都运动,将北魏的政治中心迁往洛阳,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北魏政权,同时也从大方向上促进了民族融合。
如果从北魏民族发展的历史来讲,其实不断“向南迁徙”摆脱恶劣环境,其实既是拓跋鲜卑的历史传统,也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一个初衷。
同时通过由平城迁都洛阳行动,也能够在一个程度上实现孝文帝拓跋宏的政治理想。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特别倾慕汉族文化,他希望通过迁都洛阳离中原文化更近一些,这其实对于鲜卑族政权“实行汉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历史角度来看拓跋氏鲜卑政权,在不断强大的过程中从未离开过“南迁”这一基本国策。
孝文帝曾对群臣说:“卿等或以朕无为移徙也 。昔平文皇帝弃背率土 ,昭成营居盛乐,太祖道武皇帝神武应天 ,迁居平城。朕虽虚寡,幸属胜残之运,故移宅中原,肇成皇宇。卿等当奉先君令德 ,光迹洪规” 。
其实北魏孝文帝迁都与先辈的影响密不可分,在其迁都之前拓跋鲜卑就曾多次迁都。而离孝文帝最近的一次迁都,即公元396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成。
这位皇帝在迁都之后大力实行改革,同时对汉文化也十分推崇而“仿汉制”也是其统治思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其实是孝文帝迁都的政治考虑。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思想,除了受到民族迁徙习惯以及祖制的影响之外,其实让孝文帝拓跋宏下定决心迁都的原因,还有本国所处之地的恶劣环境。
南朝史载 :“土气寒凝 ,风砂恒起 ,六月雨雪。议迁都洛京。”,当地的恶劣环境不仅会影响人民的生活,而且还对农业、畜牧业以及国家经济发展造成了极大危害。
公元495年四月,孝文帝“欲自泗入河,溯流还洛”遭遇群臣劝阻。孝文帝曰:“我以平城无漕运之路 ,故京邑民贫 。今迁都洛阳,欲通四方之运,而民犹惮河流之 险 ;故朕有此行, 所以开百姓之心也。”
当时北魏的国都平城地理位置非常偏僻,而且当地多山、气温寒冷,不仅不适合发展农业,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对北魏的经济产生了束缚和制约。同时,还要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粮问题,所以这也是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客观原因之一。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小时候由于北魏道武帝崇拜汉文化,所以他小的时候其实受过非常好的汉文化教育。在大量的汉文化典籍中,他了解到了汉文化的魅力以及实用性。
所以他在当政之后在本国大力推展汉文化活动,其中让鲜卑族的贵族“改穿汉服”,就是孝文帝拓跋宏仰慕汉文化以及汉民族的一个重要表现。
基于这个原因孝文帝迁都洛阳其实也是为了能够离中原王朝更近一些,这样就可以学到更多汉文化。如果从政治因素角度来看,其实北魏孝文帝拥有比较完整的“大一统理想”,而这种思想其实也是他学习汉文化的结果。
为了实现统治中原的需要,他将北魏的政治中心迁往洛阳,而洛阳曾经是很多中原王朝的国都,孝文帝也正是看中了洛阳的政治象征意义才会迁都到此。
洛阳位于古代中国的“中心”位置不仅四通八达,而且还曾长期作为很多封建王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可谓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王权象征,《李宝附承子韶传》载: “洛阳九鼎旧所 ,七百攸基,地则土中,实均朝贡,惟王建国 ,莫尚于此”。据《冯熙传》载: “洛阳虽经破,而旧《三字石经》宛然犹在, 至熙与常伯夫相继为州 ,废毁分用,大至颓落 ”。
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洛阳之地确实是一个王朝应该据为国都的地方。
孝文帝太和二十一年,“遣兼侍中张彝、崔光,兼散骑常侍刘藻,巡方省察,问民疾苦,黜陟守宰,宣扬风化”。其实,孝文帝迁都洛阳也与自己的政治抱负有关系。
孝文帝因为小时候受到汉文化的影响,所以即位之后一直都有“和天下”的 观念。在他迁都洛阳之后曾以正统之君的姿态,不断祭奠历代汉族的皇帝以及忠臣。
据《魏书·高祖纪》载:“(太和十九年 )癸丑,幸小沛 ,遣使以太牢祭汉高祖庙。庚申,行幸鲁城,亲祠孔子庙。”
这说明孝文帝虽然是鲜卑族,但他对汉族以及汉文化都具有非常深的感情,所以在迁都之后才会屡次巡幸古代中国的大好河山。北魏孝文帝之所以会在迁都后作出这些看似表面文章的事情,其实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以“华夏正统”身份,宣扬王化并表达其政治理想。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迁都洛阳以前,就在北魏国内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而这些改革涉及政治、经济以及军事等方面。
这其实也为迁都洛阳打下了坚固的基础,迁都到洛阳之后他为了进一步实行改革,进行了一次自上而下的“大手术”。
比如,办公时需要说汉语并使用汉语批阅奏折,由他开始以及所有官员都必须穿汉服,同时为了让改革更加彻底,孝文帝还规定北魏朝廷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还通过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的方式让鲜卑人彻底汉化。
僧渊复书曰 :“ (北方 )三光起重辉之照,庶物蒙再化之始。分氏定族,料甲乙之科;班官命爵 ,清九流之贯。礼俗之叙 ,粲然复兴;河洛之间 ,重隆周道……加以累叶重光 ,地兼四岳,士马强富 ,人神欣仰,道德仁义 ,民不能名……
文士竞谋于庙堂,武夫效勇于疆埸,若论事势 ,此为实矣 。”这段记载充分反映出了但是北魏迁都后,政治、经济、文化皆一片繁荣景象。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不论对本国还是古达中国历史,都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和意义。通过迁都北魏由地处偏僻的平城来到了繁华的洛阳,不仅开阔了统治者的视野和胸襟,同时也让北魏摆脱了经济落后的局面。
其实北魏孝文帝将国都迁至洛阳,其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完成“和天下”的政治抱负。
他虽然是鲜卑族政权的统治者,但由于从小到大一直都受到汉文化的影响,所以逐渐在内心中能发出的“大一统”的思想。
而这种思想的关键环节就是迁都洛阳,这样不仅可以近距离接触中原文化和政治体系,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北魏逐渐摆脱“狄夷”的困扰,只有这样才能让北魏真正成为统一中原和天下的强国。
但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在政治祥和的景象之下其实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很多鲜卑族的贵族并不支持迁都洛阳,虽然他们迫于皇权的压力不得不迁都,但是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从来都没有改变。
这也为“皇族反叛”提供了口实。以太子元恂为首的鲜卑贵族们,趁孝文帝出巡之际秘密出奔平城。事发后废元恂为庶人,囚禁于河阳无鼻城。但此子不思悔改故技重施,孝文帝为了国家利益赐其毒酒逼其自尽。这也不得不说是迁都洛阳之后的一个负面影响。
说到这个六镇之乱,在南北朝时期的时候,造成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但是这个六镇之乱爆发的起因是什么呢?很多人肯定都非常想知道吧?虽然说这一次的农民起义最后以失败告终。但是它造成的影响...
2021-04-20 14:40:54ldquo;千古一帝”。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康熙皇帝之所以能成功,跟很多人的...
2020-09-27 15:24:37今天历史资料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古代过阴兵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导语:阴兵借道,这是一种常听闻的民间流传的灵异事件,在诸多野史或志怪小说中,通常在雷电交加的夜晚里,森林、田...
2020-09-27 14:36:28北京,是中国首都,也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底蕴和深厚文化积淀的皇都。从金元到明清,从中都到京师,在岁月的变迁中,北京这片土地上迎来了一位位皇帝,送走了一代代王朝。北京成为皇都,普遍认为...
2020-07-17 17:35:33在三国乱世,不但有战场上的厮杀,也有背后的权谋与合作,政治联姻就是其中的一种合作诚意表现手段。曹操作为三方霸主,子女又众多,自然也会充分利用政治联姻这种方式来稳固自己的地位、增强自...
2020-07-17 16:46:12魏晋南北朝时期发生过哪些动乱?为什么说魏晋南北朝是历史上最乱的时期?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魏晋南北朝,也称三国两晋南北朝。这段历史从公元222年孙权称王至589年隋灭...
2021-01-05 16:11:21读《南齐书·明帝本纪》多次,其中有两句话历历在目,不禁让笔者对萧鸾这个皇帝又敬又恨,一句话是“帝明审有吏才,持法无所借;制御亲幸,臣下肃清”,另一句话是“(帝)性猜忌多虑,故亟行诛...
2021-01-05 16:11:21mdash;—何宴剧照前秦太初元年(386年),年仅十五岁的拓跋珪趁乱世重兴代国,在牛川即位为代王,不久又改称魏王。皇始三年(398年),拓跋珪正式定国号为“魏”,...
2021-01-05 16:11:21魏晋南北朝时期发生过哪些动乱?为什么说魏晋南北朝是历史上最乱的时期?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魏晋南北朝,也称三国两晋南北朝。这段历史从公元222年孙权称王至589年隋灭...
2021-01-05 16:11:21竹林七贤被世人认为是魏晋时期风流人士的代表,嵇康作为竹林七贤之首,其名号也为众多人知晓。可若继续追问,嵇康究竟是谁,却很少有人能说出一二。那么,嵇康究竟是谁?我想说,嵇康是一个古人,更...
2021-01-05 16:11:21高琼是北宋时期大将,生的威武勇猛,所以少年时代就离家从军,现在北周军队当兵,后过渡到大宋,在宋朝历龙直指挥使、保大军节度使、检校太尉、忠武军节度使。琼祖籍燕地,父亲高乾追赠为尚书令、冀国公,高家在五代的时候迁居到后来的居住地亳州蒙城。高琼曾
◆1937年地图势力划分高清地图,1931年“九一八事变”形式地图编年 ◆明朝皇太子服饰图文,皇太子冕服,成人礼冠礼介绍 ◆1940年华北地图,抗日根据地地图,全国势力划分图 ◆戚夫人人彘复原图,来看被做成人彘的戚夫人到底有多惨 ◆明朝内阁首辅谢晋的一生介绍,谢晋最终怎么死的? ◆柴荣是什么朝代的,为什么能当上皇帝,怎么死的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分别指的是谁 教你顺口溜快速记忆法 ◆大秦帝国之裂变和大秦赋,《大秦帝国之天下》为什么改名成了《大秦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