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字孝达,号香涛,时为总督,称“帅”,故时人皆呼之为“张香帅”,清朝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祖籍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咸丰二年(1852年)十六岁中顺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二十七岁,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多次署理,从未实授)、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
张之洞的著作有《张文襄公全集》,并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著名观点。
张之洞不仅被评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还是晚清时期里为首的汉官重臣,一生官运亨通。
他凭借着自身卓越的学识和为官之道,被清廷授予了很多高官要职。这里,谈及张之洞的死,他是因病去世的,在公元1909年,七十二岁高龄的他与世长辞。可以说,在生前张之洞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他创办了我国首个幼儿园,以及其它一些教育机构。
不仅如此,他还主张大力修建铁路、发展炼钢、纺织、冶金等工业,所以,张之洞对我国近代工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到了晚清后期,资产阶级革命势力越来越强大。到公元1905年,五大臣考察各国回来一年之后,宣布了“预备立宪”。但是,在张之洞看来,这却是极其不靠谱的行为。
因为,他希望清廷可以通过改革制度来达到维护皇权的目的,从而,削弱敌方势力。于是,自公元1908年溥仪继位之后,醇亲王就被封为了摄政王,开始了“满族集权”制度,导致各地纷纷排斥汉官,而袁世凯便是被排挤的目标之一,甚至,清廷准备秘密处死袁世凯。
但是,清廷此举却遭到了张之洞的反对。
公元1909年,清廷以袁世凯身体不佳为由,让他去河南养病。同年六月,张之洞生病,在他去世之前,依旧心系百姓。于是,请摄政王等人到塌前商议国事,他多次叮嘱摄政王等人:国家的根基就是百姓。当摄政王告诉他:我“大清无需害怕,有八旗兵保护”之时,张之洞彻底失望了。
从此,他再也没有提及过关乎民生之事,而张之洞也在七十二岁时病逝了。其实,临死之前的张之洞,已经知道了大清国运将亡的现实,虽然病重,但是,他却依旧心系大清。可是,大清还是让他太失望了,以至于,他大为感叹“国要亡,运已尽”,所以,与其说是张之洞病故,不如说是他抑郁而终。
光绪三十五年,张之洞去世,谥号文襄。宣统二年(1910年)十二月十五日,经过一年多的准备,张之洞被安葬在河北南皮县双庙村的张氏祖茔。与他一起合葬入土的还有早他多年去世的三位夫人。郁郁苍苍的园林中,“白花如雪,挽联似林”。诸多亲朋门生、王公大臣从京城赶来送葬。
也许是在民间有着极高的认可度,也许是张之洞是有名的清官,在清末民初的乱世之中,张之洞的墓始终无恙。
甚至,在北伐战争期间,国民军的一支部队经过了双庙村,其中,一个湖北籍的连长,他竟然带着全连士兵到张之洞坟前鞠躬致祭。当地研究资料称,兵匪强盗曾多次光临张氏墓地,将守墓的高玉堂一家绑在树上,逼他交出财宝,张家坟场的一些坟墓多次被盗,但是,一直无人惊扰张之洞安葬之处。
按说,中国人的一贯思想就是“入土为安”,人在去世后应该长存在地下得以安宁,可是,张之洞却被恶劣对待。大动乱时期,他的墓地被挖了。因为,他的后人成为了日伪政府的官员,是卖国者,所以,才有了掘墓之事。据当事人回忆:在被人发现时,张之洞的坟墓已经被挖得不成样子,尸体也被侮辱过。
可以说,从公元1861年开始,洋务运动是当时清廷政权的主旋律。
可是,并不是人人都高举洋务运动的大旗,有不少反对洋务运动的官员则会散布谣言,用以打压支持者。他们认为:“说到底,这是清廷在汉族地主官僚和外国侵略者的帮助下,出卖国人利益的行为,看似是换了一支强大的军事武装,实则是在血腥镇压当时的人民起义,借以保护清朝的统治。毫无疑问,洋务运动的初衷是一个反动、卖国的、以军事为中心的运动。”
随着洋务运动整体评价走低,支持运动的大臣也遭到了非议,连张之洞都没能幸免。这位晚清支持洋务运动的大臣,最终,被冠上了“卖国贼”、“走狗”等难听的字眼。从公元1950年1970年末,数十年间涉及批判张之洞的论文就高达数十篇,而且,绝大多数都是来自那十年灰暗时光,出自工厂工人的理论组,以及大专院校工农兵学员的笔下。
因为,张之洞的形象越来越差,所以,他的墓地出现的不是凭吊之人,相反的,则是一些对他的墓地宝物有所图谋之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之洞的墓地一点点的被破坏,直到后来,他的墓地彻底被掀开。
相传,张之洞的坟墓被挖开之后,还多次遭受过盗墓贼的光顾,盗墓贼惊诧的发现他宛若活人一样,甚至,还有几丝胡须飘洒在胸前,只见他头戴管帽,嘴里喊着一颗大珠子,身上盖了好几层被子。随葬品也有四十多件,基本上是文人的“玩意儿”,比如:鼻烟壶、字画、金银等。
有人说:是因为盗墓贼的疯狂举动,才把张之洞的尸体拉到了地面上,也没有人敢为其收尸,所以,张之洞的尸体遭受了狗啃的遭遇。还有一种说法是:张之洞夫妻二人的尸体,被卫兵抬出后,在坟东边曝晒数十天之后,尸骨荡然无存了。原来,是因为遇到了好心人,将他们的尸体偷偷的埋了起来。
南皮张之洞研究会副会长王玉良回忆说:“扒坟时,自己并没有在现场,当时还是农民的他是得到消息后跑去看的,‘只见张之洞的尸骨半躺半立在墓穴北边的壁上,坟坑四周尚有一片片黄色破布。’”当时光进入新的世纪,传统文化的回归再一次成为社会热潮,直到2007年时,其尸骨才被安排重新下葬。
虽然,他们的尸体现已发现,但是,那段屈辱的时光,还是切实存在的。
在不足百年里,张之洞的尸首被大时代所影响,共经历了四次被挖掘再安葬。直到举办第四次下葬仪式时,张之洞的孙女表示:“虽然,坟墓可以一次次被修建的,但是,我们却不能忘记曾经的历史,不能忘记那些被称为屈辱的历史。”
张之洞,字孝达,号香涛,时为总督,称“帅”,故时人皆呼之为“张香帅”,清朝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祖籍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咸丰二年(1852年)十六岁中顺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二十七岁,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教习、侍
张之洞是清朝末年的高级官员,他从学政做到巡抚、总督,直到军机大臣,在晚清政局中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过去他只被看作是一名封建官僚,否定意见居多,近几年史学家开始注意对他的研究。并给...
2020-09-01 16:50:27导读:晚清重臣张之洞墓地:一代名臣,终能安静长眠 1910年12月,张之洞被安葬在河北南皮县双庙村的张氏祖茔。与他一起合葬入土的还有早他多年去世的三位夫人。2010年前后,在河北省南皮县城西...
2020-09-01 10:27:25张之洞晚年入值军机处,从地方封疆大吏晋升到拥有决策之权的枢臣,因此说他位高权重。其实,正是因为张之洞晚年的身份发生了变化,所以他才有资格与时任摄政王的载沣一同商讨朝廷要务,在此过程...
2020-09-01 10:23:16导读:晚清名臣张之洞为何只纳妾不娶妻?因为命格太硬?张之洞大家可能不知道,但张之洞的汉阳铁厂所造出来的枪炮大家一定是知道的。张之洞是晚清时期著名大臣,有希望和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并称...
2020-09-01 10:21:20导读:晚清名臣张之洞有几个儿子?张之洞后人都有什么成就?作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张之洞也是一个非常传奇的人物,他子孙众多,基本都活跃在政治、学术两个领域。令人叹息的是,在他的众多...
2020-09-01 10:19:001872年,在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为了培养人才,改变朝廷的局势,李鸿章提议派遣幼童赴美留学,这在当时闭关锁国的清朝统治来说,是一个重大得到决策,一旦同意,就是要接受西...
慈禧 2020-08-28 17:35:14导读:巧嘴王熙凤最终什么结局?凤姐最终被休妻吗?王熙凤的结局:想必大家都看过红楼梦,那必然也了解金陵十二钗之一的凤姐儿王熙凤,今天小编就来说说王熙凤的结局。王熙凤的悲剧无疑应该是很悲...
王熙凤 2020-08-28 17:35:14孝淑睿皇后的婚姻没有扯上政治关系,况且其子后来继承帝位,对母亲喜塔腊氏非常尊重,相比历史上大多数皇后是极其幸运的。...
2020-08-28 17:35:14和珅是历史上最著名的贪官之一,在乾隆的庇佑下肆无忌惮,搜敛了无尽家财。乾隆活着的时候,和珅曾数次闯祸,犯了许多大错,然而,皇帝却偏爱这位“脑满肠肥”的精明家伙,始终没将其定罪。嘉庆登基...
2020-08-28 17:35:14今天我们要介绍的这个历史人物是非常出名的“乾隆”他儿子,“嘉庆”,也叫永琰,他是清朝的第七个继承皇位的,也是乾隆皇帝的第十五个儿子,年号是“嘉庆”,他的母亲是“孝仪纯皇后”,他是皇帝秘...
2020-08-28 17:35:14高琼是北宋时期大将,生的威武勇猛,所以少年时代就离家从军,现在北周军队当兵,后过渡到大宋,在宋朝历龙直指挥使、保大军节度使、检校太尉、忠武军节度使。琼祖籍燕地,父亲高乾追赠为尚书令、冀国公,高家在五代的时候迁居到后来的居住地亳州蒙城。高琼曾
◆1937年地图势力划分高清地图,1931年“九一八事变”形式地图编年 ◆明朝皇太子服饰图文,皇太子冕服,成人礼冠礼介绍 ◆1940年华北地图,抗日根据地地图,全国势力划分图 ◆戚夫人人彘复原图,来看被做成人彘的戚夫人到底有多惨 ◆明朝内阁首辅谢晋的一生介绍,谢晋最终怎么死的? ◆柴荣是什么朝代的,为什么能当上皇帝,怎么死的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分别指的是谁 教你顺口溜快速记忆法 ◆大秦帝国之裂变和大秦赋,《大秦帝国之天下》为什么改名成了《大秦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