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高考第一天,迟来了30天的高考依旧是牵动着无数人心情的大事情。
不过今天不聊高考,小编来和大家唠嗑唠嗑高考的前身——古代的科举考试。
给大家讲讲关于科举考试的那么些个有意思的冷知识。
我们都知道宋朝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而再加上宋代经济发达,不少的商人都希望能够通过“榜下捉婿”的方式提高整个家族的地位。
在放榜后,一般皇帝都会在金明池宴请所有新科进士,而宋朝的权贵们一早就会去金明池路上占据选婿的优良位置,只为寻到最心仪的女婿人选。
大宋朝的“榜下捉婿”闻名古今,好多进士出身的大人物,都有被抢的光荣历史:
★欧阳修 文坛领袖
刚中进士,即被翰林学士胥偃选为女婿;
★王拱辰 仁宗皇帝的大红人
高中状元,成为宰相薜奎的女婿;
★范令孙 诗人
被宰相王旦抢做女婿;
★蔡卞 大奸臣蔡京的弟弟
被王安石抢做女婿;
……
不过同样是宋朝文坛大家的“二苏”却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桃花劫,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不是二苏不优秀,而是他们太优秀了,以至于早在赶考前就被慧眼之人,早早定了下来(怎么颇有种订未婚妻的既视感?)。
苏辙是在16岁就已经完婚了,而苏轼则是在18岁就和中岩书院院长的女儿王弗完婚。
所以说“先下手为强”放在择婿上也是很适用的。
我们现在社会上对于一个事物的归属权有一个公认的原则,“先到先得”,而在北宋时期,状元这个位置也是“先到先得”。
北宋初期的殿试中,宋太祖为了使得状元之争简单明了,就规定谁先完成考试交卷子谁就是状元。
当然状元殿试的题目肯定不能乱涂一气就上交,毕竟能够进入殿试的学士,学问水平都是名列前茅的。所以手速就成为了北宋学子必练课题之一。
太祖年间的一次殿试上,王嗣宗和陈识两人同时交卷(手速感人),太祖苦于规定所制,无法区分两人高低,所以就让两人赛跑,取快者为状元。
不过太祖没有料到两人都是短跑健将啊,这是不分仲伯,两人又是打了个平手。
实在是没辙了,太祖让两人徒手搏斗,胜者为状元,而王嗣宗险胜陈识,成为历史上的第一个比武胜利而获得文状元的人,也被人戏称为“手搏状元”。
不要以为补习课是现代人的专利,古人也是会开培训班的。宋代“补习班金牌讲师”吕祖谦就是撑起了一个时代学生希望的老师。
吕祖谦这个人是个进士出身,是吕学鼻祖,他开办的课程有专业的“考前辅导”,对于考生会提前分发一个黄册子,里面收纳了历年科举考试真题和优质答卷(颇有种三年高考五年模拟的既视感)。
故宋诗有云:区区黄册子,所事惟夺魁。
虽然当时学者对此行径颇为不齿,认为不是凭真才实学取得成绩,然许多考生也凭借刷题得到了高分,所以黄册子是真的香啊!
这辅导过的学生就是比没辅导过的考得好,不过后来吕祖谦对此也感到心累,也就放弃继续开办补习班了,不然补习班这个大蛋糕或许就没名X堂等补习机构的事情了。
“独占鳌头”的鳌头是什么?
古代科举考试的第一名是状元,而中了状元就被叫做独占鳌头,不过为什么是鳌头而不是其他动物的头呢?
“鳌”是传说中在海里背着山行走的巨龟或大鳖。而“鳌头”就是皇宫大殿前,台阶上刻的鳌头。
唐宋时期,翰林院的学士们朝见皇帝时,需要在大殿门口前的台阶上等待宣召,而学士们站的台阶就是刻有鳌头的台阶。
所以在民间,人们把进入翰林院称为“入鳌头”,而学士们的顺序也是状元在前,其余人在后,故考中状元也被称为“独占鳌头”。
各位inker知道倒霉的前身其实是“倒楣”吗?而“倒楣”这个词就是因为科举考试才产生的。
在古代,要是家中有子孙参加科举考试,一般都是要在自家门口立一根旗杆,这个旗杆被称为“楣”。
考试放榜的时候,要是子孙在考试中能够中举,那么这根旗杆就会保留着,相反要是没有考中,那么这根旗杆就得撤去,所以就叫做“倒楣”。
而后来,“倒楣”在民间流传过程中被讹传成了“倒霉”,意思也就逐渐演变成现在的“不走运”的意思。
咱们都知道中国古代是一个男权社会,自隋唐以来,科举考试成为主流的选拔人才的途径,百姓都自动默认参加科举考试这种“出风头”的事情只能男性去做。
但在朝代更迭后,宋朝的律法上并没有明确写出“禁止女性参加科举考试”的条例。
所以史上第一位女考生——林幼玉算是钻了这个“灯下黑”的漏洞,参加了科举考试。
淳熙元年,宋孝宗时期,年仅九岁的林幼玉申请考试,并通过了中书省的考核,故宋孝宗特地封她为孺人(妇女专门的考试)。
不过可惜的是这位女权先驱并不是参加的进士科,而是童子科。童子科就是由各州州官推荐15岁以下,能通经文做诗赋的少年儿童,通常由皇帝亲自考核。
不过之后到了宋宁宗时期,有不少大臣指出女子学而无用,抛头露面有伤风化,所以后来女子也不允许参加科举考试了。
科举考试中举的进士不是入仕就是当文人,这历史上最强的一届科举考生,就出了8个文坛大家,你以为这就完了?
不不不,还有9位当朝宰相,这宰相位置有多优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些大佬们的能力可不是盖的。
这一届的考生大大充盈了神宗和哲宗两个时期的从仕者,宰相的代表人物吕惠卿、章惇、王韶、林希等。
而在政治、经济、文学等领域也都人才辈出,光是在《宋史》中有传的就足足24人,而且王安石变法的代表人物也大多是这届的考生。
那一届科举考试可谓是神仙打架,苏轼、苏辙、曾巩、曾布,两对兄弟都在一届考试,而那一届的考官是欧阳修,而苏洵也陪儿子们一起来参加考试。
一个科举考试就凑齐了唐宋八大家中的五位,而若是王安石也在场,那么大宋文坛的几个顶梁柱可就都到齐了啊。
除开上述大佬,这场考试还出了两位大思想家,分别是程颢和张载。
程颢是从周敦颐,是著名的“二程”之一,他开创的理学思想和朱熹的学说并称“程朱理学”。
张载是“二程”的表叔,也就是横渠四句的作者:“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的庙庭与周敦颐庙、邵雍庙、程颐庙、程颢庙合称“北宋五子”庙。
从政治到文学,从经济到思想,这一场科举考试,改变的不仅仅是这些学子的命运,更是左右了大宋王朝的命运。
科举是古代实现跨阶级愿景的途径
而高考也是现代通往成功最快的捷径
今年上半年,江苏省在临近高考之际宣布减少高考招生指标3.8万。这一决定引发了一场不小的风波,笔者更是能够脑补到家长们的反应。试想,高考一直被视作是“一朝定终身”的人生大考,人口众多...
2020-09-04 10:12:15今天历史资料小编给大家带来古代科举花销,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自古以来,读书人都是一个国家的中坚力量,尤其是在科技大爆发的现代社会,能够拥有数量较多的科技人才,才能让...
2020-07-20 17:12:57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如何选取天下人才为己用,是每个君王都要考虑的事。先秦时期,主要采用“世卿世禄”以及分封天下的诸侯、卿、士等等。也就是说,当官的基本上都是些贵族子弟,世代延续,平...
2020-07-08 17:23:49想必,大家对清朝著名作家吴敬梓的小说《儒林外史》里的重要角色范进的印象很深刻了吧,几乎人人都把他当成了科举[古代的高考]受害者的主要代表人物:此人20岁开始参加科举,考了漫长的34年,直...
2020-07-08 17:04:55科举考试是封建社会中广大士子改变自身命运的考试,分会试、乡试、和县内小考,无论是哪一种试,都趣闻多,让人忍俊不禁。清末民初大才子齐如山有幸参加过县内小考,翔实地记录了其亲身所 历点...
2020-07-08 16:36:28说到福金帝姬估计很多人都不太知道这个人,但是这个人其实很著名的,其实也不是因为她有多厉害,更多的人知道她是因为她非常的惨烈了,但是又不像命运屈服的一个人,最近很多人都在说这个福金帝...
2020-07-08 16:56:31导读:北宋时期的安徽名将高琼曾经救过杨六郎的命是真的吗?前文介绍了杨延昭一生的赫赫战功及其经历的唯一的一次惨败。这场战斗结束后,部分大臣上奏宋真宗,要求将杨延昭处死。幸好此时有一...
高琼 2020-07-08 16:56:31很多人都不了解北宋八贤王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历史资料小编一起欣赏。《杨家将》中有个ldquo;八贤王rdquo;,凭手中一把先帝御赐的金锏ldquo;上打昏君,下打奸臣rdquo;,往往在最关键的时刻助杨...
2020-07-08 16:56:31北宋末年的时候称公主为帝姬,是由北宋政和三年(1113)因蔡京建议,宋廷仿照周代的“王姬”称号,宣布一律称“公主”为“帝姬”。这一制度维持了十多年,直到南宋初才恢复旧制。南宋高宗建...
2020-07-08 16:56:31史料中并没有这方面的记载。赵匡胤也从来没有做过这样的安排,也就是说,他并没有确立继承人。显然,说赵匡胤传位给了兄弟赵光义,是不准确的。...
2020-07-08 16:56:31高琼是北宋时期大将,生的威武勇猛,所以少年时代就离家从军,现在北周军队当兵,后过渡到大宋,在宋朝历龙直指挥使、保大军节度使、检校太尉、忠武军节度使。琼祖籍燕地,父亲高乾追赠为尚书令、冀国公,高家在五代的时候迁居到后来的居住地亳州蒙城。高琼曾
◆1937年地图势力划分高清地图,1931年“九一八事变”形式地图编年 ◆明朝皇太子服饰图文,皇太子冕服,成人礼冠礼介绍 ◆1940年华北地图,抗日根据地地图,全国势力划分图 ◆戚夫人人彘复原图,来看被做成人彘的戚夫人到底有多惨 ◆明朝内阁首辅谢晋的一生介绍,谢晋最终怎么死的? ◆柴荣是什么朝代的,为什么能当上皇帝,怎么死的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分别指的是谁 教你顺口溜快速记忆法 ◆大秦帝国之裂变和大秦赋,《大秦帝国之天下》为什么改名成了《大秦赋》?